灵鑫雕塑
咨询热线18632112362
当前位置: 灵鑫雕塑> 人物> 古代人物>

朱熹胸像人物景观铜雕

朱熹胸像人物景观铜雕

发布于 查阅200次  
  • 朱熹胸像人物景观铜雕(1)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城市景观铜雕是存在于大街小巷的精灵,他们静默在那里沉默沉静但不孤寂。来来往往的人对他们留步赏识,或惊叹于他们的雕刻技艺或因其展示的形象勾起自个的片片回忆。城市铜雕矗立在高楼鳞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这些城市铜雕形状多变,形象丰盛,主题表现力非常强,不仅丰富了城市的精神生活,而且给拥堵呆板的大街带来了一丝灵动,缓解了城市的浮躁之气,让这城市的喧嚣归于安静,增加的人文之气使物欲横流的城市显得不那么世俗。

扫码快速获取报价 电话微信同号
186321123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