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鑫雕塑
咨询热线18632112362
当前位置: 灵鑫雕塑> 人物> 古代人物>

宋慈人物标志铜雕

宋慈人物标志铜雕

发布于 查阅116次  
  • 宋慈人物标志铜雕(1)

宋慈在《洗冤集录》的序言中,一开头就提出写作此书的动机与目的:“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典,直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又说:“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宋慈辑撰此书,是为了“洗冤泽物”、“起死回生”。因此,宋慈对于狱案,反复强调要“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之心”。他再三教诫审案人员“不可辟臭恶”,“须是躬亲诣尸首地头”。深入现场调查,“须是多方体访,切不可凭信一二人口说”。检验时“务要从实”,同时尚需了解被害人生前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要充分掌握真凭实据。在当“经制日坏”的南宋末年,宋慈的这种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洗冤集录》对于法医学有多方面的贡献,现扼要介绍部分内容于下。宋慈对于验尸的方法,曾总结了一整套比较合理的措施。《洗冤集录》对于毒理学也有许多贡献,书中记载了各种毒物中毒症状,指出服毒者“未死前须吐出恶物,或泻下黑血,谷道肿突或大肠穿出”;死后“口眼多开,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间有血出。”书中附有许多切合实用的解毒方与急救法。

《洗冤集录》自13世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刑狱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前后沿用了六百多年。后世的著作基本上是以此书为蓝本加以订正、注释和增补,属于这类性质的书籍不下数十种之多。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国家律例馆曾组织人力修订《洗冤集录》,考证古书达数十种,定本为《律例馆校正洗冤录》,“钦颁”全国。

现代城市铜雕就像城市的眼睛,最能反映出城市的风采和神韵。作为空间艺术的城市铜雕,虽然是隶属于环境的存在而存在,但城市却积极主动地给环境以充实,增强人们对于环境的主观意识。和其他铜雕一样,城市铜雕经历了惨淡、曲折的过程,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在21世纪城市铜雕该何去何从呢?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城市铜雕和城市铜雕的共同点在于不能仅仅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旧的观念中,不能停留在城市铜雕与建筑的比例、体量、空间、色彩、材质等等关系上,而要进一步地探求城市铜雕在现代城市中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作用,特别是人与自然、心理、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关系。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城市铜雕应该如何和整个城市呼应、交融,美国城市铜雕的发展或许能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示。

扫码快速获取报价 电话微信同号
186321123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