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鑫雕塑
咨询热线18632112362
当前位置: 灵鑫雕塑> 人物> 古代人物>

校园孔子人物标志铜雕

校园孔子人物标志铜雕

发布于 查阅153次  
  • 校园孔子人物标志铜雕(1)

孔子率先提出了见仁见智,但“美在其中”的美学命题。

春秋时期,是我国文明的轴心时期。然而,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其思想来源都是大易。《易经》的前身是商朝的《归藏》(又叫坤乾)。老子尚柔、守阴,这一思想来源于以坤为首卦的《坤乾》,老子认为阴阳存在于事物外部(“负阴抱阳”靠“充气”才能和)。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就是认为“三才”生万物,扬雄按着老子这种宇宙论,作了《太玄》,太玄以三进制的形式,搞了一个九九八十一赞;孔子崇阳尚刚,这一思想来源于以乾为首卦的《周易》。孔子认为阴阳是事物内部属性(“美在其中”),认为阴阳不离,阴阳相倚,阴阳和合。孔子“复,见天地之心”,在顺推、逆衍中发现了太极。孔子用乾坤运行来描摹宇宙的运行机制,制作了一个“《易》与天地准”的宇宙模型。孔子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子的宇宙论是生生不息的“二进制”的宇宙本体论。他认为是两仪四象生万物。这个“两仪”就是阴阳,“四象”就是老阴(6)、少阴(8),老阳(9)、少阳(7),四象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七上八下规律运行。老子认为世界来自于“无”,孔子认为世界来自于“有”。庄子一语道破“《易》以道阴阳”,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三籁”思想就是《易经》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的另一说法。苏东坡曾指出:庄子对儒家是“阳挤而阴助之”。道家另一代表人物,魏晋的王弼曾在与裴徽书信交谈中说:老子是把不能言说的“无”当“有”来说了;而孔子不说“无”,只谈可以言说的“有”。儒道互补,一脉相承。

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

当我们走在城市中去欣赏城市文化的时候,这个时候铜雕更具有美感,更是形、美、场景三者结合富有特色的文化,对于城市铜雕发展而言是文化的传播,也是文化发展的蔓延,让城市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大家面前。铜雕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让铜雕的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城市文化更加精彩。铜雕的文化色彩让城市更加精彩。铜雕精神文化在城市中传播,是风格、色彩、精神文化的体现,是技术上升到艺术的阶段。

扫码快速获取报价 电话微信同号
186321123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