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和朱熹铜雕
晚年,61岁的李侗收朱熹为学生,用其余生精力和知识耐心教授朱熹,使之成就理学之大集成者。古人尊称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为延平四贤。李侗一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培养和成就了朱熹,可以说李侗对朱子理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正是由于李侗慧眼识英才,耐心说服、引导、教诲朱熹,朱熹才得以逐步接受了“理一分殊”观点,并将“太极”与“理一分殊”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 “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