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鑫雕塑
咨询热线18632112362
当前位置: 灵鑫雕塑> 雕塑文集>

孙中山城市伟人景观铜雕

孙中山城市伟人景观铜雕

发布于 查阅392次  

孙中山铜雕,伟人铜雕

孙中山青少年时曾信基督教,当时极端排斥中华民间信仰与道教等信仰,否定神佛有灵,还打断神像之手。孙中山早年游家乡北帝庙时曾折断佛手,并说:"佛若果有灵,能即祸我!木偶由人而作,岂能操人祸福哉?"十三岁时在夏威夷读书曾接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后来又在教会学校读书,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在香港拔萃书室受洗加入基督教。从事革命事业成立兴中会后,利用宗教进行革命。民国成立后,主张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功效,于是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1918年南京栖霞寺重修,孙中山率先"捐银币万元"。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城市铜雕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城市铜雕的存在,使得城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更加展现靓丽风采。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精神和文化状态的标志,体现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重视铜雕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件城市铜铜雕作品成败的关键。建筑环境与铜铜雕,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城市铜铜雕处在一个开放的空间环境之中,与人们接触,供人们观赏,所以它又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参与性。


扫码快速获取报价 电话微信同号
18632112362 返回顶部